黔江民俗馆
民俗馆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展出面积800多平方米。其建筑样式是土家族传统建筑样式—--吊脚楼。室内顶面用西兰卡普图案彩绘装点,使其外形和里面的装饰极具土家特色。整个展厅分为历史篇、工艺篇、服饰篇、民居篇、生产生活篇、民俗文化篇、婚嫁篇等以多元化、多视角的形式让你深入了解这些少数民族所创造的独特文化。
土家名人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其祖先崇拜为土王、八部大神,这些都是土家早期的祖先神,认为其灵魂可以庇护本民族的繁荣昌盛。建有庙、祠堂,定期祭祀。对自然崇拜,认为万物皆有神。土家族认为人死后变虎,虎也可变人。敬祭白虎,各地都有白虎庙,有的家里神宪上供有白虎神位,以求保佑平安。
土家族聚居在湘鄂渝黔结合部(也就是我们说的武陵山区),历史悠久,其先民虽然在宋代已经初步形成,但作为一个民族正式被确认确是1957年1月,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有802.81万人,居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第六位,主要就生活在武陵山片区这方圆约10万平方公里的山区丘陵一带。
历史篇
民俗馆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小南海景区内,距景区大门口12公里,小南海是由于一场历史地震震塌山体而形成的一个地震湮塞湖,融山水岛峡风光于一体,山清水秀,无比迷人。
贺龙红三军游击队壁画展示: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三军于1933年12月22日黎明抵达南海镇,一举歼灭盘踞在此的白匪军一个营,当日就攻下了黔江城。可以说红三军是在小南海打响了入川的第一仗,是小南海重要的历史事件。
壁画长17米,宽1.5米。描写了土家族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从婴儿出生、成年、婚嫁、死亡的整个过程通过壁画勾勒出来。画面有土家族的生活、劳作场面,还有跳丧等画面。运用生动、典型的画面展示土家族的人生历程。丧葬基本是土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黔江民间的丧葬习俗,现在仍保留一些古老的形式。在南北朝及隋有“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的习俗,在唐、宋有“巴人踏歌伐鼓祭祀”的礼仪,现在仍然传承的唱孝歌、跳丧舞,就是古代“打鼓踏歌”、“踏歌伐鼓”的沿袭和发展。由于长期生活在同一区域,民俗习惯相互影响,如今当地苗族和土家族在丧葬习俗已并无多大差异。
如果小南海的自然风光还让您意犹未尽,那就请您步入板夹溪十三寨,这里民风淳朴,至今依然以原生态的方式保护和传承着神秘的土家族、苗族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建筑文化。
这个展区就是板夹溪十三寨每个寨子的原貌图片和现状的详细介绍,整个十三寨现有居民197户756人。学堂湾因王氏先祖恩进士王文章在此设立私学而得名,主要建筑为四合院吊脚楼,黑漆银粉,极为气派。
熊家坝其民居建筑中明显吸纳了苗族吊脚楼广泛使用土、石建材的特色。 瓦房坝这里因当年大户罗时熙盖起了当时当地最豪华的大青瓦房而得名,这里如今是土家族山地农耕生活展示体验区,在这里,可以见证农耕劳作过程,观看薅草锣鼓等民俗表演,体验驾牛犁田、薅草插秧、下水摸鱼等乡间生产、生活。
台子上,这里因坐落在板夹溪边的台坝上而得名,现为土家族传统食品制作展示区。
走马坝吕氏民居是黔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地处学堂湾大户王氏大院之下,过往此处人们需下马步行而得名。这里是目前板夹溪居住人口最多的寨子,也是旅游综合服务区,中间宽敞的坝子作为摆手堂,如今这里也经常展演摆手舞等民族歌舞。
何家大院多为全木结构的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工艺展示体验区。这里的居民传承着西兰卡普、编织、印染、刺绣、挑花、雕刻等民间工艺。在这里我们不仅可参观传统民居、体验民间工艺,还可依时令季节,开展果园摘果、果树领养种植等活动,同时还可在专人指导下于林间坡地采摘蕨菜、竹笋、金银花、山药、蘑菇等山野土特产,让你体会浓浓的乡土气息。
工艺篇
古往今来,工艺品的制作多为一些民问艺人或男女老幼中的多面手。黔江各民族有不少多才多艺的民间工艺大师,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一代又一代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充满着神奇的艺术魅力。黔江民间工艺主要包括织锦、陶瓷、铜艺、挑花、刺绣、印染、雕刻、编织等多种门类。这些民间工艺制品,除独具特色的形象外,还有着生产、生活的实用性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西兰卡普(土家族)
西兰卡普(土家语,意为土花铺盖)是土家族著名织锦,史称土锦、峒布,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锦之一,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图样多达两三百种,内容多为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民间故事等。配色、配线也很讲究,一般以红、蓝、青色棉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色棉线、丝线或者毛线作纬线,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成,工艺独特,质地厚实,编织精巧,色彩明艳,花纹朴素,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土家姑娘从小就开始学习编织西兰卡普,他们衣服的花边,小孩的摇窝被,往往都是西兰卡普织品。
蜡染(苗族)
蜡染是苗族古老的印染工艺,苗语称务图,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之一。史上黔江苗族、土家族都擅长蜡染,以苗族蜡染最具特色。他们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土布后,以蓝靛浸染后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图案,同时因浸染蜡的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织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每位苗族母亲都要教会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蜡染得以在苗族地区世代传承。
服饰篇
《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 服饰的审美倾向。到了南宋,土家织锦进入全盛时期,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记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苗族服饰在中国各民族中首屈一指,100多个苗族支系都有各自不同的服饰,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族尤其喜欢佩饰银器,丰富的银饰,绚丽的花衣构成了苗族身体装饰的独特风貌。苗家少女全身上下佩饰的银饰,重的可达10公斤,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满头银饰繁花似锦,富丽至极。
黔江土家族男女旧时均穿斑斓花衣和八幅罗裙。改土归流以后,男女服饰均为满襟款式,加以花边,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成年男人头包青布巾帕或丝帕,穿短领满襟衣或对胸衣,领高,袖小而长并在袖口滚边。裤子皆为青蓝布,白布裤腰,裤脚大而短。妇女一般头包青布或白布巾帕,穿青、蓝布矮领、滚花边满襟衣和白裤腰的青蓝色裤。妇女衣服多向左开襟,
当然黔江还有其他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壮族、回族、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也各具特点。
民居篇
黔江的土家、苗族民居以干栏式吊脚楼为主,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喜欢聚族而居,一姓一寨,以姓氏为寨名、村名。土家族一般一家房一寨子,苗族则喜欢吊脚楼重重叠叠,错落有致,聚族而居。吊脚楼样式较多有单吊、双吊、三吊、两层吊、四合水、平地吊等多种形式。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俗称一头吊,特点是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主要特点: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坚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土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基本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
以板夹溪为例,你会发现散布在大山中的吊脚楼群丰富多样,即有多栋吊脚楼构成的寨板夹溪子,也有不少单独的吊脚楼,它们都坐落在风景极佳的地方,茂林修竹环绕,小桥流水穿梭,在古木翠竹掩映之间,宛如一幅幅绝美的生态山水画。
除了板夹溪这些寨子外,黔江还有一些古建筑独具特色,有繁华富丽的集镇建筑濯水古镇、有地主庄园张氏庭院、有四合院红三军政委万涛故居等等。
堂屋
生产生活篇
黔江由于土家族、苗族等民族长期混居,区域内各民族饮食习惯和内容上也基本相同。一年四季喜欢鱼籽兰熬茶,夏季喜欢用清凉的山泉水冲米酒、蜂糖,待客则以油茶冲汤,加以阴米、炒豆,制作油茶汤。火炕腊肉是黔江民间最喜爱的食品,既可防腐,又易于存放,并别有滋味。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油饯儿、稣食儿、稣油粑粑)最为常见。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制,特别是酸醡肉,独具特色。黔江鸡杂、青菜牛肉、绿豆粉、醡海椒、海椒粑、南瓜花、斑鸠蛋豆腐等民间美食丰富多彩,广受欢迎。民俗文化篇
本展厅不仅展示了土家族具有代表性民间艺术,还展示了黔江区列入市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事象:南溪号子、后坝山歌、马喇号子、黔江帅氏莽号、濯水后河戏、中塘向氏武术、濯水绿豆粉制作技艺。
武陵山一带是中国巫鬼文化的发源地,各族群众民间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从屈原的《九歌》、《山鬼》中可以领略地域文化的神秘意蕴。黔江各族人民创造了有别于中原文化的民族文化,其土家族、苗族文化表现了武陵山区文化的主体特征,各族先民创造了奇特的民族语言,丰富的民间文学,独特的民间艺术,浓郁的民俗文化,多民族文化生态的构成显示出黔江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景象。
语言是构成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也是维系一个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多居住在武陵山区,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如今大多数人已使用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苗族支系众多,语言也千差万别。黔江苗族为湘西黔东支系,自称果熊,外族人习惯称他们为红苗,黔江苗族属汉藏语系,为苗语湘西方言的东部土语,现已基本汉化。
土家族摆手舞
起源:摆手舞(土家语“舍巴日”)原本是土家族传统的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对象各地不一,有祭土王的,有祭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等各个时期土家族历史名人的,有祭八部大神的。一般认为摆手舞是巴渝舞演变发展而来,摆手舞动作多取材于日常生产劳动。其基本动作“同边手”是表现白虎形态的,出于对龙行虎步的摩拟。从摆手舞的内容和特征上看,摆手舞应起源于劳动和社会实践,这也是古今中外各种艺术所遵从的共同规律。
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凡百户之乡皆建土王祠,又称摆手堂。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内容包括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内容多为农事活动的模仿。小摆手如今已成为土家族地区盛行的一种文娱活动。
南溪号子是黔江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起源于唐朝,雏形为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它以“赋、比、兴”的方式,不断产生新的歌词,改进唱腔,口授声传,代代增补,而成为一种独特唱调的民间歌唱形式。
后坝山歌是黔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流传于小南海镇板夹溪十三寨。后坝山歌歌词多属在劳动与生活中即兴创作,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腔调和唱法,主要是一句七字,四句一段的即兴山歌,也有句型散漫,琅琅上口的经典古风民歌。
芦笙苗语称为“给”,它是代表苗族文化的一种符号,也称得上是苗族的象征,是苗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不论苗族迁徙到哪里,芦笙总与他们相伴。芦笙不仅音质优雅动听,而且音传很远,悠远而绵长。举办芦笙会时,附近村寨的芦笙手们组织起芦笙队相互串寨玩年,各村寨男女老幼兴致勃勃地赶来看热闹,跳芦笙舞。
咚咚奎是土家族古老而独特的吹奏乐器。用一节四寸长,笔杆粗细的竹管制成,可单独演奏乐曲,也可为民歌伴奏,以一个三音腔或音程的不断变化而构成其独特的旋律,具有发音清脆,音色柔美的特点。
八宝铜铃舞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之一,又称“摇八宝”。相传八宝为土家先祖八个部落的首领,人称“八部大王”。八位首领先后战死,后人为纪念他们,便精心制作了八个铜铃,并按八部王在位时穿的八幅罗裙,手摇铜铃,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怀念。八宝铜铃舞如今已经成为土家族表演活动中的一个保留节目,舞姿粗犷,铜铃齐鸣,歌声激越。
木叶情歌:在土家族、苗族集聚地区,信手拈来的木叶都是青年男女弄乐的工具。木叶情歌,委婉脆亮,簧音袅袅。土家、苗族人天天在深山与鸟儿、蝉儿为伴,寂寞了,高兴了,忧虑了,或有什么隐秘心事,便摘片木叶儿,吹起无词曲儿来。这些木叶歌,或婉转悠扬,或如泣如诉,或欢畅愉悦,或悲泣幽怨。吹木叶并非易事,要经过长期练习,才能吹出调儿来。男女青年相爱倾慕,又不便启齿时,就用木叶吹起情歌,以歌传情。
四大礼仪:
黔江土家族、苗族都是讲究礼仪的民族。在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礼仪较多,但最重要的是诞生、婚、寿、葬四大礼。这四大礼既有社会特征,又有信仰特征,它们把黔江各族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吉凶祸福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民俗生态。
土家族信仰祭祀:黔江土家族人的信仰多为对自然的崇拜,表现为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他们把一切自然现象人格化、神灵化,同时信奉祖先,对祖先十分崇拜。
苗族信仰祭祀:苗族的信仰也主要表现在自然的崇拜和对祖先崇拜上。最为崇敬的是牛头,认为牛头是吉祥、幸福的象征,能给人带来好运,所以苗族姑娘的银饰中总少不了在头上戴着牛角的银饰
茅古斯:
茅古斯是土家族最为原始的祭祀舞蹈,被誉为中国戏剧历史中的活化石。茅古斯一般在跳摆手舞之前进行,表现土家族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内容,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有相对固定的场次和对话。表演者头上扎五根大草辫,身穿稻草衣,动作原始粗犷,滑稽有趣,是我为古典民族舞蹈的宝贵遗产。古时候,土家族地区森林莽莽,荆棘遍野,人烟稀少,土家族先民为了觅食,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后来又从渔猎生活步入农耕时代。传说有一位土家族青年独自下山去学习农耕技能,之后急于赶回山寨传授技能,一路上风餐露宿,一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荆棘撕扯成碎片,等他回到山寨时已是夜晚,正逢土家“调年”(过赶年),举行跳摆手舞等活动。他衣不遮体,不好露面,便躲在调年场旁的杂草丛中观看调年活动。不料几个参加调年活动的小伙子在草丛中发现了他,他只好走出来,急中生智地扯了一些茅草被在身上,参加到调年活动的人群中去。他用舞蹈的形式向乡亲们传授所学到的农耕技能。从此,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位传授农耕技能的先祖,每逢还愿、祭祖等活动时,都要表演“毛古斯”。
婚嫁篇
婚姻是人类生息繁衍所经历的最为重要的仪式,也是人类文明进步标志。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随婚姻的产生而形成本民族独有的婚嫁习俗。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黔江土家族、苗族婚嫁借鉴其他民族的习俗,保留了浓郁的本民族“哭嫁”等特色。在改土归流前,土家青年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改土归流后才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有了一套繁琐的礼节。
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孩都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 在鞭炮唢呐声中,女儿肝肠寸断,眼泪哭干,方才告别娘家。女儿出大门时必须兄弟背出来,脚不得落地等等。传统婚礼习俗在许多地方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在偏僻的乡村依然保留了传统的婚嫁习俗。
土家婚嫁的仪式流程:这就是我们土家婚嫁的仪式流程,很有意思吧,请问这9个繁琐的礼节在你们的婚嫁的仪式流程中都有走过哪些一样的。
土家族婚俗八大怪
1.摸把锅灰表示爱:土家族年轻人有着独特的示爱方式,如果姑娘爱上了小伙,就会选择机会将烧饭铁锅反面的黑灰抹在对方的脸上。
2.许亲反把媒婆怪:土家姑娘找婆家,即便自由恋爱,也须找媒人提亲。媒婆到姑娘家提亲时,遭“骂”,就可能有戏。实际上,是一边套话,一边取乐。而且姑娘的父母、哥嫂最后表态时,也往往会装出勉强同意的样子,埋怨媒婆不该来提这门亲。但绕来绕去还说是看媒婆的面子。
3.过礼“背山”花袱盖: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一群土家汉子背着一大篓东西,上面盖着花袱子,不用问,走在最前面的那个小伙子是去女方家“过礼”。土家人把这种背聘礼“过礼”的方式叫“背山”,或者叫“背盒”。
4.临嫁不哭闲话来:哭嫁,是土家族的特有习俗。如果姑娘出嫁时不哭,别人就会认为对父母不孝顺,或者是哥嫂、姑子之间不和睦。
5.发髻不可随意改:土家女子的发髻是婚否的标志,一“开脸”、“上头”就意味着已成少妇,其装扮也与少女时不一样,显得成熟有风韵。
6.新娘出门把筷甩:新娘临上路前,要手拿两把筷子,在跨过大门时使劲向身前身后撒去。据说,这撒筷子是祝福兄弟姊妹与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也表示新娘从此走上自立之路。有一种说法,撒出筷子,也是“快快生子”的意思。
7.上轿须得哥背来:土家姑娘上花轿时,不是由新郎背,而是由姑娘的哥哥代劳。在拜别仪式结束后,仍由哥哥用背亲袋背上花轿,正如土家民歌中所唱:“红红的背亲袋缠裹着新娘,花花的露水鞋饱含着浓浓的亲情”,离别之情催人泪下。
8.步入洞房看谁快:新人在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之后,新郎新娘会立即抢先奔入洞房,争坐到床上,土家人把这叫做“坐床”。据说谁先坐到床上,意味着将来谁当家。其情其景,风趣迷人。
黔江民俗展示馆只是截取土家族文化的几个断面来反映土家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要真正了解和感受土家族的生活,我们需要走进这个原生态保护的板夹溪十三寨,在那丰富多样的吊脚楼群中,在那茂林修竹流水穿梭中,在那苗家土家人民乡间生产、生活中,在那一幅幅绝美的生态山水画卷中,感受乡村生活气息。